培龙八国际训班教育题材电影是一片待开拓的电影“蓝海”
发布时间:2023-09-11 23:37:57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自诞生龙八国际之日起,便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娱乐性与教育性。电影在诞生之初是为大众的生活增添乐趣,大多数影片的内容也多以娱乐为主题。而与电影的娱乐性不同,电影的教育性并非一开始就为社会所发现和重视培训班。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社会各界才逐步意识到电影中所潜藏的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于是电影被应用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甚至还有政治宣传等,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电影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可以说,所有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都可以被认为是广义上的教育电影,它包含众多类型和题材,例如科教文卫、体育、军事、特殊教育、慈善教育等。我国最早提出用电影的方式向民众进行宣传理念的是曾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生,他于1912年1月30日提出向民众宣讲时“兼备有益之活动画、影画” 。最早拍摄教育电影的是民营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据程季华、杨力、高广元等学者在《中国电影发展史》 《中国科教电影发展史》等书中记载, 1918年至1923年间,商务印书馆一共摄制了31部教育电影龙八国际,其中最富教育意义的影片题材为“风景”类和“教育”类。“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于1932年设立,蔡元培先生亲任主席。半官方电影组织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的设立,同时掀起了一场“教育电影运动” ,以“研究利用电影辅助教育、宣扬文化,并协助教育电影事业”为宗旨,用电影这一媒介作为教育的重要手段,大力推行教育电影化。

  相对于广泛意义上的电影教育,狭义上的教育电影则是与狭义上的“教育”概念有关,主要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影片中包含学校、学生、教师、家庭(父母)及与其有关的基本元素,由于教育主要针对的是学生,所以从年龄段上来看,狭义上的教育题材电影多数为青少年儿童电影。这里所涉及的正是狭义上的“教育题材电影” ,这些影片的价值有些并非指向单纯意义上的教育,但都折射出了学校或者家庭教育中需要深思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教育题材电影也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重视,逐渐呈现出内容多样化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在“解放思想”观念的推动下,中国电影有了更为多样化的发展,教育类电影也借着百花齐放的“春天”开始了新的呈现,出现了一批与青少年儿童教育相关的电影,据不完全统计,这类电影共有71部,如1949年至1966年的十七年期间,我国拍摄的教育题材电影,如《祖国的花朵》 《罗小林的决心》 《哥哥和妹妹》等关注小学生的教育,其中《哥哥和妹妹》第一次将关注点放在家庭(母亲)教育和孩子心理成长问题上; 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提出后至今,教育题材电影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充实中,出现了一批此类型的影片,如《泉水叮咚》 《我的九月》 《烛光里的微笑》《凤凰琴》 《花季雨季》 《美丽的大脚》 《一个都不能少》 《考试》 《十三棵泡桐》 《无手老师》等,到近些年又出现了《洋妞到我家》《狗十三》 《一个人的课堂》及今年上映的等影片。这些影片内容各异,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遇到的状况。比如就表现环境来看,有表现城市教育现状的,也有反映山村教育问题的,还有反映家庭教育状况的;就故事讲述人物来看,有以教师及其生活为侧重点的,也有围绕学生展开叙述的,更多是反映当时教育主客体的状态这些影片以现实题材为主,大多能够反映现实,直击问题,或令人感动,或发人深省。

  反映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是一直存在的问题,这种不均衡,不仅体现在城市与山村间,同时体现在同一座城市,哪怕是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国际大都市,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然而在此基础上,山村与城市之间的教育差距或许更加凸显,这些问题在1994年的《凤凰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山村教室破陋,教师严重不足,教师待遇极低,甚至数月发不龙八国际出工资,民办教师转正困难,所有年级在一起上课,山村里的孩子因为经济困难和路途艰难而导致上学难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影片《一个都不能少》 《美丽的大脚》中同样存在。

  展现多个学龄段的学校教育状况。绝大多数人接受的学校教育包括幼儿园补习班、小学、中学、大学,而教育题材电影也会天然包括这几个学龄阶段。 《祖国的花朵》 《罗小林的决心》 《四个小伙伴》 《我的九月》 《一个都不能少》等影片展现的是小学生的教育和生活; 《花季雨季》 《高三》 《高考1977》《全城高考》《老师好》等影片展现的是高中教育和高中生活,尤其是表现高考这一特殊的学习阶段;而另外一部极具代表意义的影片则把目光聚焦在双职工的幼儿教育上,这部影片便是1982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石晓华执导、张瑞芳主演的儿童教育题材电影《泉水叮咚》 ,该片获得了国内外多个奖项,也成为最早表现幼儿教育的代表影片,至今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注社会层面的教育热点问题。国际化教育、素质教育、艺术培养等多样化培养与教育可以说是当下父母非常关注的话题,而很多电影也选取了其中一个侧面来表现。例如, 2014年由陈刚执导,李春利编剧,徐帆陈建斌陈一诺孙红雷等十多位华语明星参演的生活喜剧电影《洋妞到我家》便生动再现了当下英语学习热这一社会教育问题。而2019年夏季,由俞白眉邓超执导的最新电影《银河补习班》更是将关注点聚焦在“教育”这个社会热点话题上,正面探讨了不同教育理念的矛盾与冲突。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被提上日程。在社会不断变迁的大背景下,家庭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家庭教育最直接相关的是父母教育的在位与缺位。在较长一段时间中,社会各界关注的都是母亲教育,随着西方社会对父亲角色研究的兴起,父亲教育开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父亲的特质和教育理念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和你在一起》 《硬汉奶爸》 《千里走单骑》 《海洋天堂》《乘风破浪》《银河补习班》等影片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围绕父与子之间的教育、情感展开的。然而父亲或母亲因各种原因的教育缺位则会影响孩子的心理成长,这种心理问题在青春期表现得尤为突出,如《狗十三》 《青涩日记》等影片便是将视角关注到了因父母离异或缺少父母关爱而造成孩子的心理扭曲,这样的影片也极富现实意义。

  故事讲述以教师为视角,展现教师群体的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状况。教师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自然无需多言,教师的行为规范、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言行举止与成长轨迹。例如, 《美丽的大脚》《无手老师》 《一个人的课堂》 《老师好》等影片的关注点是教师,这类影片主要表现的是教师的师德师风,教师的德与行往往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以及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和完善。

  对特殊人群的教育的关注。这里要特别提到的一部影片是2010年上映的由薛晓璐担任编剧和导演、李连杰文章主演的《海洋天堂》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父亲倾尽所有,守护孤独症儿子的感人故事。事实上,这部影片表现的不仅是孤独症这一特殊人群,同时用父亲这一角色升华了“父亲教育”这个普遍而又特殊的命题的精神内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能够长久发展的灵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拥有根植于骨子里的知识龙八国际、修养和文化,然而教育最需要日积月累、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和文化滋润,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

  既然电影本身具有教育的功能,那么在通往教育目的地的前路上,就会有无数与教育有关的内容等待去被探索和发现,虽然上文提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类题材电影约有71部,但真正让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却屈指可数。有关青少年儿童的教育题材电影目前仍然处于一个波谷,且影片品质良莠不齐,尤其缺乏思想和艺术皆为上乘的精品力作。这就需要我们的电影创作者真正俯身去关心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关注青少年儿童以及特殊群体在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一定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全面深入地在电影中去再现教育、表现教育。

  一言以蔽之,随着全社会对教育的日益重视,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教育题材电影必然会成为未来备受欢迎的一种电影类型,那么从这一点上来说,教育题材电影就是一处富矿、一块宝地,等待更多的电影人去进一步开拓、播种、耕作,去静待花开锦绣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