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八国际香港补习文化盛行,学生暑假往往成“书假”,这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近期有关香港补习的两则消息,还是“震惊”了不少人,包括在香港做过补习老师的笔者。
一则是说,沙田一家补习班准备开办暑期补习,700多名家长提前一个晚上通宵排队,不乏有人排足16个小时。而此时距离学生暑假还有2个月。另外一个是条“变态”级的补习班广告海报,一个看上去只有三四岁的小女孩泪眼汪汪,欲说还止,配图广告词语则是一句阴森森的“你不爱竞争?但竞争会找上你。”而该广告的目标对象的年龄最小只有18个月。
有人通宵排队买火车票、买苹果手机,补习班前通宵排队还是第一次听说。18个月的幼儿可能还无法说清一句完整的话,现在却要去准备幼儿园面试。与大陆差不多,香港、台湾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正在为社会的不淡定买单。
香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兴起补习文化,面对升学和就业压力,学生们为了在公开考试中脱颖而出,纷纷在课余时间报读补习班。根据1996年政府数据显示,参加补习的学生比例为34.1%;2009年香港青年协会的这一数字为56.7%;香港大学2012年的研究显示,参与补习的人数已达到72.5%。目前这个比例只能是有增无减。
香港的补习率亚洲第四,仅次于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近些年来,更是出现了数量变大,年龄变小的趋势补习班。2009年最小的补习者为小学二年级,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儿童开始进入补习的队伍,甚至补习班已经将手伸向了1岁多的幼儿。
有学者分析,“从众心理”是导致全城补习的原因之一。随着全球化和教育改革带来的竞争压力,当周围的大部分学生都去“吃小灶”补习,剩下的小部分必然会感到很紧张,“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家长们的共识。据统计,香港的公立大学系统仅可容纳约18%的当地高中毕业生,而这一数字在近20年中没有什么变化。
此外,寻求心理安慰、学校学习不足等,都可能是补习热的原因。根据香港青年协会过去的调查,多数学生认为补习带来了心理上的鼓励龙八国际。
为满足全港80万中小学生的巨大的需求,遵理、英皇、现代等四家巨无霸补习连锁学校和800多家较小的补习学校应运而生,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进入这个行业,课外补习社需要寻找各种招数吸引学生,因而“补习天王”和“补习天皇”也就诞生了。
商场、地铁、巴士……大幅补习教师的宣传海报随处可见,他们大多打扮时尚靓丽,双手环抱于胸前,一副“成功人士”的自信模样。他们个个履历“惊人”,不是“数学奇才”就是“语言天才”,总之,对众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以及希望夺取高分的学子们极具吸引力。现代教育补习社的一名老师称,从营销的角度来看,每家公司都希望自己的产品能以华美的包装示人,这仅仅是一种经营原则。香港很多补习天王都拥有其自己的音乐录影带、Facebook粉丝网页以及文件袋和便利贴这类衍生产品。当地新闻媒体曾报道,一些家教年收入可达1000多万港币,约合130万美元。
如此惊人的收入并不奇怪,补习在香港已经成为一种产业,据港媒2012年的调查,一般中学生每月补习花费2000港币,全港每月的补习费用大约2.6亿,比15年前增长了近5成。再加上近些年,香港许多补习社都以各种各样的手法将收入最大化,包括尽量安排多一些学生在同一个课室里上课,甚至以录像代替真人讲课以增加班次的数量,开办网上教室,网上出售教学视频、教材等补习班,而现场班的价钱则要比录像班高三成左右。如此“快餐式”的补习班被叫作“汉堡包”,较廉价补习课程的规模化销售带来巨大利润。
不仅仅在中国龙八国际,补习文化在韩国、日本、中国台湾也非常盛行,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记者在台湾驻点时发现,台湾的补习文化确实让人大开眼界,台北火车站附近的南阳街就有一条所谓的“补习街”,整条街都挂着广告牌,有约80多家补习班。
20世纪60年代,这里多以开办升大学的补习班为主。许多中南部北上的重考生拖着行李到台北苦读,有的补习班还有简陋的宿舍供学生住宿。由于车站附近交通发达,人多了,小吃店也跟着冒出来,加上在补习班的学生榜单亮眼,升学率跟着提高,补习街的规模也慢慢扩大。
补习街延伸出来的,是台北的补习产业。调查发现,近七成台湾中高年级小学生参加安亲班或补习班,约五成的家庭每月花费超过6000新台币给孩子补习,有两成补四科以上。
据统计,台湾的补习班连年稳健增加,10年间,从5788家增加到近两万家,其中文理补习班有1万家,外语有5304家。
业者卖的是教育,学生买的是希望。记者走访南阳街时曾看到一条长长的人龙,好奇探问,原来是要报考公务员资格。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生说,工作不好找,所以想试试考公务员。
台湾真是什么都能补。从小学到研究所都补,从语文、数理到技术,考公务员都有的补习,据说考空姐也有的补。美容、按摩、算命等也有,但并不在台当局“教育部”“补习教育法”规范之列。
对于台湾根深蒂固的补习文化,受访的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方永泉认为,那是“必要之恶”,因为考试还是最公平的制度,而补习班确实能教会学生如何考出好成绩。
他说:“补习文化既是教育文化,也是商业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其实韩国和日本也一样。台湾大部分的补习还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上好的学校或大学,一些补习班有技巧地把学生教得很会应付考试。虽然是有点畸形文化了,但不管是升学或者是去考公务员,考试还是最公平的制度。补习文化紧跟教育制度的步伐,补习班填补了教育制度上的缺口和市场的需要。”
从1954年到2001年,台湾的大学入学考试一直实行“联考”制度。经过教育改革后,台湾在2002年推出了“大学多元入学方案”等措施。多元入学的原意是希望创造多元价值,启发孩子的多元智慧。招生渠道的设计也倾向多元,包括学生是否有特殊才艺。
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存有“状元情结”,身为父母的都期盼孩子成才成状元,考试考好,进入好大学,找到好工作。或许,只要中国人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不变,补习班,这个“必然之恶”就会紧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