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专业培训网
发布时间:2024-10-01 05:35:03

  教育部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第八届国家督学,原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人民教育》、《中国民族教育》杂志原总编辑。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国务院表彰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 1999年被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2000年被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标兵”称号。2008年被评选为“中国教育风云人物”。曾提出“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儿童教育的全部使命是发现儿童、解放儿童”“良好习惯是健康人生之基”等具有影响力的教育观点。

  主要著作:《习惯培养有方法丛书》《好方法教出好孩子(孙云晓家庭教育16讲)》《好孩子好习惯》《好父母好方法》等。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未成年人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 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担任过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学科带头人,后晋升为专业技术二级警监。

  主要学术成果:出版专著《犯罪心理学》,发表学术论文《家庭在青少年人格教育和违法犯罪预防中的作用》;《少年刑事司法制度探析》;《犯罪预防的新思路与实践--英国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现代中国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论研究中心负责人。先后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重庆市科委软科学重点项目、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等9项。出版专著《家庭德育论》《家教》《写给一年级新生家长》等,在《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曾获全国妇联、教育部“全国家庭教育优秀园丁奖”。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兼职教授,现任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等学术职务。主要研究领域:家庭社会学和教育社会学,在家庭教育和儿童研究方面见长。 学术代表作《家庭教育社会学》《城市未成年人犯罪与家庭》;普及读物《家庭教育是什么——家长学习读本》《家庭教育与孩子成才》等多部。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研究员,哲学博士。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培训部主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机关党校办公室主任。 专业方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领导科学。主要著作:出版学术专著《哲学发现引论》《哲学批判与理论创新》,主编及参与编写学术著作13部,在各级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有数十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科学报》等刊物转载。

  《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周刊》主编、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家庭教育传媒联盟秘书长。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自我教育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首届访问学者。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家庭专业委员会学术部理事,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关心青少年教育协会副会长。长期从事青少年儿童研究、家庭教育研究、自我教育研究、发展心理研究和科研方法研究。2005年获得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15年获得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称号。

  主要著作:《生命教育课》《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中小学教师怎样做研究》《中小学教师如何用哲学》《家庭教育基本功》《给年轻教师的建议》《家长的自我教育》等。发表文章《培养孩子自主性的十个方法》(包括十四篇俄、英译文)约400篇。

  首都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曾在《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先后主持10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主编多部著作。曾获得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 个人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教师教育、青少年校外教育和家庭教育。

  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德育监测首席专家和牵头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多年致力于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心理测量等领域的研究及应用,承担国家科技部、教育部等研究项目50余项,获得第五届、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等多项省部级及以上奖项。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30多本(套),曾获得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奖项,其著作《读懂孩子》系列丛书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边玉芳教授在开展学术研究的同时也注重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结合,为国家相关部门提供政策建议,多项成果被采纳。 研究方向:聚焦于儿童青少年社会性发展、家庭教育、心理评价与促进等领域。目前组内承担的研究课题包括:儿童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纵向追踪研究、儿童家庭教育研究、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德育状况监测、区域教育质量提升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教育学博士、博士后,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主要从事家庭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品德青少年与价值教育等研究。

  主要著作:《回到家庭谈德育》《合育论:学校家庭社会合作共育的理论与实践》。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心理学博士,哲学博士后,心理学系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儿童教育工作智库专家,教育部国家公派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访问学者,吉林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主要研究方向:积极心理学、家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主要学术见解:倡导积极品格与学业并重的教育理念,主张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差异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认为家庭教育应该注重孩子的心理成长和人格发展。

  主要著作:《宽恕的生命意蕴》《宽恕心理文化论要》《现代家庭教育研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出版专著2部,编著2部,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科研课题20余项。

  知名儿童与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家,独立研究人。1986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儿科系,先后任儿科医师和儿科学讲师。2001开始在小学和幼儿园研究儿童性心理发展和儿童性健康教育。2004年开始,迄今已在全国85个城市开展儿童性健康教育父母课堂及孩子课堂。多次与中央电视台、新浪网、摇篮网、网易亲子、深圳广播电台、山西广播电台等合作录制儿童性健康教育节目。

  主要著作:《善解童贞1:0-6岁孩子的性发展与性关怀》《善解童贞2:6-13岁孩子的性发展与性教育》《善解童贞3:孩子的情欲世界》《善解童贞4:孩子的爱情》《善解童贞5:防范性侵害》《亲亲孩子谈谈性》《爱的误区:电影里的教养反思》《剑桥男孩成长记》《剑桥男孩求学记》《成长与性》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兼青少年法律研究所所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 主要从事少年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家庭教育、少年儿童德育、行为习惯养成等研究工作。主持“我国城市儿童想象力的培养”研究,及多项与儿童、青少年相关课题与研究。

  主要著作:《儿童想象力的培养》、《打开想象力之门》、《百年中国儿童》(传媒卷)、《21世纪教师与父母必读》、《学会做事》、《如何面对孩子的性提问》、《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等,尊龙凯时APP其中《百年中国儿童》(传媒卷)、《21世纪教师与父母必读》《学会做事》,均获“五个一”工程奖。

  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上海社科院社会调查中心主任,《当代青年研究》杂志社社长、总编辑,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社会发展蓝皮书》主编。主要研究领域:青少年社会学、社会思潮与青年文化、独生子女与家庭教育研究等。

  主要著作:《巨变中的中国社会》《巨变中的中国青年》《望子成人》《家庭教育十人谈》《让孩子幸福》《教育合作论》《儿童福利政策》等。

  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上海《东方讲坛》特约讲师。长期从事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近十年来,全身心投入祖辈教育的实践与探索。2012年在祖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同时出版了《乐爷爷的孙子兵法》一书,并在全国各地为学校、街道社区演讲达1000余讲,深受广大的肩负养育第三代重任的爷爷奶奶们赞赏和欢迎。

  主要著作:《学习型家庭》《教师与家庭教育》《学习型家庭丛书》《让孩子健全人格》《乐老师的家庭微教育》《今天怎样当家长》等。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首批家庭教育讲座专家,上海市家庭教育讲师团特聘讲师。 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十多年,对家校合作、家庭教育指导、特殊群体家庭教育等多个研究专题开展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家庭研究中心成员,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家庭教育、亲子关系与儿童发展,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曾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幼儿情绪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主持上海市教育科研重点项目:早期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情绪能力的发展;主持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项目:亲子关系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实证研究;主持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儿童发展0-8》等。

  主要著作:《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游戏与儿童发展》《家庭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等。

  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小学教师教育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学类专业教指委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指委委员等学术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基础教育改革、家庭教育基本理论。 学术代表作:《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

  清华大学副研究员,教育博士。任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等学术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家庭教育、学前教育与教育管理。 相关代表作:《家庭教育指导概论》《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之道》《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形式与方法》《园本培训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中国儿童情绪管理》。

  江苏师范大学重点研究基地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主任、校特聘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主编。兼任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江苏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伦理学会理事、徐州市伦理学会会长等。 长期从事哲学、伦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其研究方向主要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尤其是家训)、当代中国道德建设与国民道德素质培养、未成年人道德品质养成等。

  主要著作:《哲学教程》《高校文科科研训练与论文写作》《新伦理学》《伦理学通论》《中国家训史》等。其中《中国家训史》被誉为“填补了中国家训研究的空白”,获得“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优秀图书奖”。

  教育学博士,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主要项目:学会关心中学生基础品德养成教育研究、当代我国儿童和青少年个性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中日美道德教育的比较研究。 主要著作:《论德育中个性心理素质的培养》《论道德理想人格》《公共教育学教程》《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当代日本道德教育》。

  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新教育研究会副会长,苏州市首届名校长,教育部师范司“教育家成长丛书”首批二十位入围者之一,2004年获《中国教育报》全国首届十大读书人物称号。先后任张家港一中、张家港高级中学和苏州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江苏省教育厅苏派教育研究中心秘书长。 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七百多篇。出版《语文的诗意》《相约星期一》《我的教育苦旅》《高万祥与人文教育》《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优秀教师的30本案头书》《学校里没有讲的教育》等多部专著,在全国三十个省市自治区为校长、教师、家长、学生作教育讲演近一千场。

  教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网上家长学校常务副校长,国务院妇儿工委儿童工作智库专家。尊龙凯时APP

  著有:《班主任的家校沟通》、《幼儿园教师家长工作指导》、《汉字中的家庭教育智慧》、《让“爱”守护家》、《幼儿家庭科学教养必读(一套六本)》、《小学教师家庭教育指导教材》、《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心理学博士。任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儿童早期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等学术职务。 主要研究领域: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评价,家庭、学校与儿童发展。相关著作:《小学生心理学》《婴幼儿心理发展研究新进展》。

  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系教授,教育学博士;浙江省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浙江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细胞生物学会染色体分会副会长;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医学分会秘书长;浙江省细胞生物学会副理事长;杭州市妇女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杭州市政协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杭州市委统战部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浙江省社区研究会理事;杭州市政协第八、第九届政协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杭州市委常委;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兼职教授;2001年入选杭州市“131新世纪学科带头人”第一层次。

  主要研究方向:心理神经生物学;公共治理决策、心理压力与应付、妇女发展与进步等。

  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经济学博士。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理事、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等学术职务。 长期致力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家庭政策和社会福利家庭化改革、社会工作及其服务专业化研究。 相关著作:《集体理性下的个体社会行为模式分析》《让我们做朋友—儿童人际交往训练手册》。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心理学部博士生导师,儿童阅读与学习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心理学会理事暨学校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教育心理学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百人工程”人才,是中国心理学会认定的心理学家(第二批)。 主要从事现代学习科学与有效教学、儿童阅读发展与教学促进、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发展与亲职教育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主持和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与省部级科研课题和国际国内合作课题50多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4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译著和科普著作等50余部。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理事,中陶会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专委会副理事长,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家长和教师合作管理委员会常务理事,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金华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曾策划并主持金华市十大智慧父母评选、家校合作行动年、十万家长点评案例等活动,《对话智慧父母》等两本图书分获全国“十大家庭教育图书”,“大众喜欢的五十本图书”。

  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副教授,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总督导,北京和睦家医院(UFH),执业精神科医师。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注册督导师、书长,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社会精神医学组委员,中央国家机关心理咨询中心督导。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创伤治疗、危机干预、犯罪心理矫治,心理咨询伦理。近年来和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共同建立了《互联网+心理实验室》,主持发展了《心云》心理健康信息化管理平台。提出了心理危机的树理论、空心病理论和社会临床心理学理论。

  上海市妇女干部学校副教授,上海市妇女教育讲师团成员,上海市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上海电视台《经典重访》和上海东方电视台《婚姻训练营》特邀婚姻专家,上海人们广播电台《市民与社会》、东方都市广播《和谐一家门》特邀嘉宾。长期从事女性研究、婚姻家庭研究、心理咨询和干部培训。为全国各地政府机关、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和培训机构等开设心理健康系列和婚姻家庭系列讲座及心理咨询师培训、督导和心理工作坊等课程。把性别视角和心理学知识揉合在一起是讲座的独特之处。 负责唯尔福妇女儿童心理热线。此热线为公益性心理热线,是中国大陆第一条妇女儿童心理热线。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编审,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南京大学特聘教授。第四届江苏省‘’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工作者,第二届‘’书香江苏‘’形象大使。担任过曹文轩、周国平、毕淑敏、黄蓓佳、沈石溪、杨红樱、秦文君等著名作家重要作品的责任编辑。在儿童文学创作方面,出版长篇小说《芝麻开门》《小水的除夕》、‘’芝麻开门‘’系列(5部)以及短篇小说集《羊在天堂》《除夕的马》等。获国家大奖20次。

  加拿大华人心理学家。刘漠威博士曾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特伦特大学心理学系终身教授,特伦特大学教育先导及教学革新杰出教师奖得主。刘漠威博士曾担任Soci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等重要学术期刊以及多部发展心理学教材的评审工作,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家庭教育,同伴关系、文化背景对儿童及青少年认知发展、社会以及情绪适应的影响等,曾主持加拿大社会人文科学院基金,安大略省儿童及青年部科研基金等多项研究课题,其科研成果曾在Social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等重要国际学术期刊发表。

  原北京市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德育研究室主任,现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及专家报告团成员,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北京市网上家长学校特聘专家,北京市周末社区大讲堂特聘教授,新浪亲子中心在线咨询专家。大兴区教育关工委家庭教育专家指导组组长。学术代表作:《中国家长关心的80个成长问题(初中版)》《储备你的生存能力——学会生存》。

  浙江省徳育特级教师,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青春期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性学会青少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杭州市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原书记、副所长。

  北京大学教育学博士,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兼任江西省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教育学术月刊》杂志主编、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校外)、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南昌大学教育学院、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导师等职。 曾主持国家级课题三项,近年来主持完成省级重点(招标)课题10余项,出版著作17部,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教育文摘周报》等转载6篇,获国家级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4次,省级6次。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心理咨询研究中心主任、应用心理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临床教育心理学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兼职:江苏省教育学会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苏州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学会副理事长等。主要研究方向:临床教育心理学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曾发表《当代学习心理》《关于中国、日本大学生焦虑的研究》《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与心理》等若干论著。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重庆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家教促进条例起草组专家。

  普陀区教育学院德育研究室主任、普陀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现上海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协会理事、是上海市特级教师。获得过上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荣誉奖、上海市巾帼建功标兵、上海市“十二五”家庭教育指导优秀管理者、上海市育德之星等荣誉称号,主持、参与十多项市级以上教育科研课题,主编2本、参编多本德育书籍,研发的区域德育品牌项目曾两次被教育部评选为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案例。

  上海市德育特级教师,德育正高级教师,心理咨询师。 上海市第四期双名攻关计划德育基地主持人;上海市十佳班主任,上海市第三期班主任带头人付丽旻工作室主持人。上海教育评估院高级评审。 在学生自主管理、心理健康、家庭教育指导、班主任专业化培训等方面有一定的成果。 曾荣获第二届长三角班主任基本功大赛高中组一等奖、第八、第九届全国思想道德建设成果一等奖、第九届全国思想道德建设成果先进教师等奖项。 2017年《班主任》杂志封面人物,曾担任上海教育电视台首届高中生真人秀总决赛评委。 著有《破解成长密码:班主任巧用个性化成长档案的实践探索》、《跟维克多一起成长》等专著,在喜马拉雅、阿基米德均有直播公益课程。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教授,保护儿童及家庭研究服务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哲学博士,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督导师(D-06-51)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学校和家庭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

  中华女子学院副教授。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儿童工作智库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长期从事“家庭教育学”、“儿童保护”、“幼儿游戏”、“幼儿健康教育与活动指导”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与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全国妇联、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部门、机构合作,长期开展家庭教育支持服务、儿童保护、儿童早期发展等项目工作。主持、参与编写的著作有《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参与式培训手册》《家庭教育指导职业能力实务》《儿童友好家园工作指南》《儿童暴力伤害预防与处置工作指引》《家庭教育学》等。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并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心主任、全国课程论专业委员会理事、香港教育大学亚太领导力与变革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2019年11月,由家培网参与策划发起的“第一届全国家校社协作与教师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由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院、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福建省教育学院协办,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学院与上海家培教育科技中心联合承办。

  论坛是全国首个聚焦家庭教育指导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高端论坛。论坛每年一届,旨在通过论坛的举办促进行业的发展。第二届因疫情原因延期至2022年举办,即将开幕,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