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八国际在近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新闻中心举办的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用“快速”和“公平”两个词概括中国教育事业70年的发展特色。
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社会上的教育需求和家长教育理念发生深刻变革,校外培训教育应运而生。
眼下,在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后,校外培训机构已经从“小作坊”“游击队”发展成了“专业机构”,在行业规范日趋完善下,校外培训也愈发向“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的美好愿景迈进。
那个时候,孩子们还没有太多“培训班”可上,家长们还没有“培优”“补习“的概念。如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之家等都是当时政府投资兴建的、用以开展校外教育的重要场所。
少年宫里,有各种供孩子学习、活动的硬件设施,也开设有艺术、体育等各类兴趣活动和实践活动;有专职老师上课,还有社会上其他相关单位的老师兼职授课。
在不少人的记忆中,少年宫承载起了课外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据了解,五六十年代时少年宫主要面向城市儿童招生,甚至需要先由学校向区里推荐,再参加市少年宫的考试龙八国际。一位生于五十年代的上海老人曾回忆:“相对而言,少年宫里来自静安区、卢湾区、徐汇区、长宁区等中心城区的孩子较多,虹口区的就少一些,宝山、嘉定等地还是农村,基本没有小朋友可以来少年宫。”
随着时代的变迁,少年宫变得越来越普及。1988年出生的广西桂林市民覃琴曾对桂林日报记者回忆从前在少年宫参加兴趣班的情景,“我小时候,周围的孩子几乎一半以上周末都是在少年宫度过的。我自己就参加了3个班:英语、声乐和书法。”覃琴说,1995年到2005年是少年宫等教育培训机构最火爆的时期。
少年宫课程也与时俱进发展着。据北京日报报道,1986年11月7日报道:来自西城区13所中学的115名学生,在区教育局等单位的扶持下,在西城区二龙路少年之家成立了本市第一家少年经济学家俱乐部。俱乐部采取授课、辩论、社会调查、创办刊物等各种形式,组织会员学习经济学理论,学习、研究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和政策,并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到了90年代,电脑热席卷全国,学电脑成了少年之家非常吸引孩子们的一项课外活动,新华社少年之家就开办了暑期少年电脑班。
和现在收费的校外培训班相比,过去的少年宫也以公益为主。早在2006年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就指出,由各级政府投资建设的青少年宫、少年宫、青少年学生活动中心、儿童活动中心、科技馆等场所,是公益性事业单位,“要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切实把公益性原则落到实处”。
校外教育的普及,促进了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在丰富孩子们课外生活的同时也改变了学校教育单一化的现象。
随着生活的改变,家长和学生们对于校外培训的需求逐渐旺盛。少年宫、少年中心再也不是校外教育唯一的场所。这个时候,外语培训一类的学校最新兴起,此后,各类培训机构接连开设,走上从萌芽到探索发展的道路。
1993年,新东方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在海淀中关村二小一所破旧的房子里注册成立了北京新东方学校。另一家同是教育巨头的好未来,最初也是靠大学生兼职家教起家,直到2003年才在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上一个写字楼里开班。学大教育CEO金鑫曾对媒体回忆,2001年学大创立时是靠做网上家教中介起家,1间办公室、2名员工、三位合伙人就是当时他们全部的家当。
与如今校外培训规范的教学管理、专职的教师、合理化的课程设置以及良好的服务相比,那个时候的校外培训补习主要由在校大学生等提供,缺少专业的机构运营和齐全的职能部门。许多“散兵游勇”式发展的培训班,在授课上都显示出了随意性和不稳定性。
校外培训班市场越来越热闹。几百人一个班上课的大班教学在那时十分常见,但尽管生源旺盛,教学效果也参差不齐,也难以对个别学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辅导。行业的发展加上家长对孩子个性化教育需求的增强,各类班型如一对一、一对多小班课等班型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另外,除了传统线下面授,校外培训机构推出的在线课在近几年受到家长青睐。传统意义上的上课被颠覆,学习更像是随时随地的事。
中国教育学会2016年发布的《中国辅导教育行业及辅导机构教师现状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已经成长为体量巨大的市场,2016年的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参加学生规模超过1.37亿。
《报告》还显示,辅导机构教师规模在700-850万之间。依托教育培训行业和互联网技术发展,培训机构教师、在线网师这些非传统意义上的老师,正成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大新兴群体。
新华网这样评论“网师”和网课:一些“网师”所开设的网课,除了实现系统、全面的知识传授外,还使得教育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得到尊重和满足,既很好地“搭车”网络技术实现了便捷教育,又在碎片化学习中整合了知识,提升了专业度,为人们接受终身教育提供了便利。
“这种现象叫做行星的公转,是太阳巨大的引力所造成的。我教你用编程物理模块模拟一下,你就会明白了!”
这段对话发生在一对师生之间。只是,教师不是真人,而是AI人工智能。相比真人教师,AI教师能及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智能评测和纠正,从而引导高效的学习。
事实上,如AI等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教育培训里广泛应用,让学习随时随地发生、给广大学生带去丰富学习体验的,还有很多龙八国际。无需考虑地点、场合的优点自不必说,其通过多媒体技术,配合各种视频、游戏、直播等手段,大大增加的课程趣味性极大吸引了孩子们的兴趣和专注力。
原本需要到培训班教室学习的美术、钢琴等艺术课,孩子坐在电脑屏目前也照样可以实现;人工智能技术打造下的“AI教师”,可以像真人教师一样针对不同孩子的问题进行实时答疑和互动;移动设备如手机、平板等工具则成为了辅助学习的新兴载体,拍照搜题、识图解答等也不再是新鲜事物;大数据、AI等技术似乎更能“读懂”孩子的心思,推送适合孩子不同学情的课程和内容……
与此同时,也是凭着一根网线、一块屏幕,一些校外培训机构的优质学习、教学内容,得以共享给了优质资源困乏地区的学校师生,城市和农村的教育“平行线”有了更多的交集。它们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打开学生的视野,而且也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整体提升当地的教育水平。
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凭借着在技术和软硬件上的优势,也正加快着与公立学校协同配合,共同推动多元的教育变革。STEAM课程、编程课、人工智能课程正与教育软硬件设备一同走入校园,成为受到孩子们喜爱的校内必修课。
可以看到,校外培训市场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水平提升、教育文化消费需求日益旺盛、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等重要因素,这其中,家长教育理念的转化也不容忽视。
语文数学英语等辅导班的学习,也不再成为家长们的单一选择,编程、机器人、围棋、思维课也逐步走俏,出现在了孩子们周末或假期的学习课表上。不少培训机构,除了将课程产品向学科类素质教育转变之外,还有许多教育机构将着眼点放在了丰富课程领域、积极布局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市场上。
“以前我爸妈给我报补习班,都是语数英‘老三样’;但是我现在给孩子报班不会只关注成绩,更关注能否塑造孩子健全人格,培养创造力、和思辨能力。‘书呆子’式学习培养不出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孩子也不快乐。”一位80后母亲说,自己虽然也为孩子安排了学科辅导,素质兴趣班也没有落下。
而无论是学科辅导还是素质爱好培养,眼下形形的培训班的背后,其实都折射出家长从给孩子报班“补差”“培优”到重视孩子综合素质培养的观念转变,对教育本质“育人”而非“育分”的认知提升。
还应值得注意的是,校外培训市场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师资课程良莠不齐、违规经营等问题,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对此,有关部门接连下发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等通知文件,专项治理校外培训市场种种乱象,引导校外培训行业合规发展。
不久前,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下称《意见》)补习班,《意见》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个方面,都提出了相当具体的措施。例如,每位学生至少掌握1至2项运动、艺术技能;体育科目纳入高中录取计分;加强科学教育;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劳动教育课时不少于一半等……更加明确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才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之一。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如此,校外培训也亦如此。以应试提分为目的、以拔尖培优为口号的培训学习模式也将难以为继,而转向关注孩子们的综合素养提升。
在2018年1月23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表示,要大力规范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使其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者”,而非教育秩序的“干扰者”。
不难看到,随着行业规范日趋完善、对校外培训监管的扎实推进,校外培训市场要真正实现“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的美好愿景,未来已经不算太远。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